“看你們老板多好,我們老板太摳門了。”“哎,給我們發(fā)的是多點,但活干得也多啊。”這可不是來自兩家企業(yè)員工的抱怨,而是出自給老師做課題的學生。這種現(xiàn)象并非個例,而是存在于一些高校或科研機構。
老師不叫老師而叫老板,稱謂之變反映出的,是師生之間的關系已經(jīng)從傳道授業(yè)解惑轉(zhuǎn)向了干活拿錢的雇傭關系,嚴肅認真的科學研究也讓位于利益至上的市場邏輯。
不難想象,當科研領域充斥著濃濃的商業(yè)氣息,科研項目將會淪落到何種田地,國家加大科研投入的意義也將隨之消解。或是迫于“科研項目”導向的壓力,一些學者將主要精力放在跑課題上,而把做課題的主要任務交由學生完成,或者把項目給其他有需要的學者,從中賺取差價,好端端的課題負責人變成了“學術包工頭”。
明明是歪風邪氣,在一些老師口中卻冠冕堂皇,說這是在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、提升其科研水平。學生明知不對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,因為如果不好好表現(xiàn),到時候發(fā)論文或畢業(yè)就有可能被穿小鞋。一旦把科研項目視為可以分包的工程項目,“效率”就會提升,于是有人一年能出好幾本甚至十幾本書,可憐那些負責各個章節(jié)的學生最后也不過是掛個名,或者在前言后序里被老師感謝一句。
最令人氣憤的,是如此科研做出的成果大家心知肚明,可一樣能順利通過項目評審。近日,有研究者在網(wǎng)絡上舉報一項“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別委托項目”《廣西石刻總集輯?!反嬖诒姸噱e漏之處,課題負責人回應稱,課題組所依據(jù)的先前出版的書籍就是這樣,如果沒有訪到石刻,根據(jù)以前的文獻錄入是《輯?!返姆怖?guī)定,這種做法“為各級評審專家認可,非課題組辨識的錯”。一位專家看到這則“神回應”說,“真是完全出乎我的意料……能夠在學術界風生水起、功成名就,簡直是恐怖。”好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對存在質(zhì)量問題的課題及相關項目做出撤銷和終止的決定,并收回已撥經(jīng)費或剩余資金。
是課題負責人就要負起該負的責任,不要出了事就往“課題組”身上推。近日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了《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》,明確要求,科研項目承擔者要樹立“紅線”意識,嚴格履行科研合同義務,嚴禁違規(guī)將科研任務轉(zhuǎn)包、分包他人,嚴禁隨意降低目標任務和約定要求,嚴禁以項目實施周期外或不相關成果充抵交差。
科研不是生意,項目負責人不是學術包工頭,連這點起碼的科學精神和研究作風都沒有的話,哪來合格的科研成果呢?